10 月 26 日,NBA 常规赛太阳 111-133 不敌掘金的比赛中,狄龙 - 布鲁克斯交出了一份充满矛盾的成绩单:出战 31 分钟,18 投仅 6 中,三分球 13 次出手仅命中 3 记,进攻效率低迷;但同时他贡献 4 次抢断 1 次盖帽,用强悍防守成为太阳为数不多的亮点。这份 “低效得分 + 高效防守” 的表现,既延续了他职业生涯 “防守先行” 的标签,也暴露了太阳引进他后在攻防平衡上的深层难题。

狄龙的防守贡献,是太阳在溃败中最值得称道的收获。作为联盟顶级的防守多面手,他此役延续了 “锁死对手核心” 的传统 —— 面对掘金流畅的进攻体系,他全场紧盯穆雷与布劳恩,通过精准的预判完成 4 次抢断,其中第二节单节 2 次抢断直接触发快攻,帮助太阳在一度落后 17 分的情况下追回分差。这种表现正是他的标志性价值:生涯中他曾将锡安的命中率限制至 5 中 0,让米德尔顿 12 投仅 1 中,以超过联盟 93% 球员的挡拆追防能力和 97% 的无球追防能力著称。此役即便球队整体防守崩盘,他仍用 31 分钟的坚守证明了太阳引进他的初衷。
但进攻端的低效,成为狄龙无法回避的短板。13 次三分出手创下个人赛季新高,却仅有 20% 的命中率,多次空位机会的浪费直接切断了太阳的追分节奏。这并非偶然,加盟太阳后,他的战术角色从 “纯防守工兵” 向 “3D 侧翼” 倾斜,球队希望他能弥补进攻火力缺口。但从比赛过程看,他显然尚未适应新定位:第三节面对约基奇的补防强行出手三分、末节在布克已有进攻机会时仍选择单打,这些不合理选择既源于个人投篮手感冰凉,也暴露了角色转换期的战术适配问题。
太阳的战术失衡,进一步放大了狄龙的进攻短板。此役布克独砍 31 分却陷入掘金的防守陷阱,太阳急需其他球员分担进攻压力,狄龙的 18 次出手正是这种需求的体现。但作为职业生涯三分命中率仅 32.6% 的球员,强行增加进攻权重显然得不偿失。反观他在灰熊时期的成功,恰恰源于球队对其角色的精准定位 —— 减少进攻戏份,专注于防守对方头号得分手,用防守基调带动全队。如今太阳试图将其改造为 “攻防一体” 的核心侧翼,显然偏离了他的能力本质。

尽管进攻低效,狄龙的防守价值仍不可替代。当他在场时,太阳对掘金外线的限制效率提升 18%,他的 4 次抢断更是全队总抢断数的一半。对太阳而言,如何平衡狄龙的攻防角色成为关键:与其强迫他承担进攻重任,不如回归其擅长的防守核心定位,减少不必要的出手,让他专注于锁死对手核心、带动防守强度。
这场失利为太阳敲响了警钟。狄龙的 “低效高光” 证明,顶级防守者的价值不应被进攻数据完全定义,但合理的角色定位才能让其优势最大化。若能及时调整战术,让狄龙重拾 “防守尖兵” 本色,他仍能成为太阳冲击季后赛的重要基石。毕竟在漫长的赛季中,防守带来的胜利往往比低效的进攻更可靠。
